【形骸汉语大词典】“形骸”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意义,常用于文学、哲学及日常表达中。它不仅指人的身体或外貌,还常带有某种精神层面的象征意味。本文将对“形骸”一词进行详细解读,并结合《汉语大词典》的内容,总结其含义、用法及相关词语。
一、
“形骸”是汉语中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,主要表示人的身体或外貌,但在不同语境中可引申为精神状态、人格特征甚至灵魂的象征。在古文和诗词中,“形骸”常用来表达一种超脱世俗、追求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。
根据《汉语大词典》,“形骸”的解释包括:
- 身体、躯体:如“形骸虽存,魂魄已散”。
- 外貌、容貌:如“不以形骸为意”。
- 精神、气质:如“形骸放逸,心志高远”。
此外,“形骸”也常与“风骨”、“气度”等词搭配使用,表达一种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统一。
二、相关词语与释义对照表
| 词语 | 释义 | 出处/用法示例 |
| 形骸 | 身体、躯体;也可指外貌或精神状态 | 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形骸既舍,犹若未离。” |
| 形骸外物 | 指人的身体,强调人应超脱于物质之身 | 《世说新语》:“不以形骸为意。” |
| 风骨形骸 | 指人的精神气质与外在形象的结合 | 古代文人常用此词形容才子风流 |
| 放浪形骸 | 指行为放纵、不拘礼法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放浪形骸,不事王侯。” |
| 倚门形骸 | 比喻倚靠他人,缺乏独立性 |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 |
| 形骸俱灭 | 身体与精神同时消亡 | 多用于描述极端情况下的结局 |
三、结语
“形骸”作为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,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语境中有着多样的理解和应用。从字面来看,它指的是人的身体或外貌;但从深层来看,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现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收录与解释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价值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形骸”虽不如“身体”“外貌”那样常见,但其蕴含的哲理与美感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传承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