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剑寒光十四州原诗句的意思】“一剑寒光十四州”出自清代诗人吴伟业的《圆圆曲》。原句为:“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州路八千。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云横秦岭家何在?雪拥蓝关马不前。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”但其中并未直接出现“一剑寒光十四州”这一句。
实际上,“一剑寒光十四州”出自明代诗人陈子龙的《秋日杂感》,原诗如下:
> “一剑寒光十四州,孤臣泪尽故园秋。风尘暗度中原地,谁解平生慷慨愁?”
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、山河破碎的悲愤与无奈之情。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对其含义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诗句背景与作者简介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诗句出处 | 明代陈子龙《秋日杂感》 |
| 作者简介 | 陈子龙(1608—1647),字卧子,浙江杭州人,明末爱国诗人,抗清志士。 |
| 创作背景 | 明末清初,国势日衰,战乱频仍,陈子龙忧国忧民,写下多首反映时局的诗作。 |
二、诗句解析
| 词语 | 解释 | 意义 |
| 一剑寒光 | 形容剑光冷冽,象征杀气或威武 | 表达诗人壮志未酬、怀才不遇的悲凉情绪 |
| 十四州 | 古代行政区划,泛指中原地区 | 暗示国家分裂、山河破碎 |
| 孤臣 | 被贬谪或被弃用的忠臣 | 表现诗人对朝廷的忠诚与失望 |
| 故园秋 | 回忆故乡秋天的景象 | 引发思乡之情,增强诗歌的哀婉色彩 |
三、诗句整体意思
“一剑寒光十四州”表面上写的是剑光凌厉,震慑四方,实则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自身抱负难以施展的无奈。整句诗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、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情感,同时也透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。
四、诗句的文化意义
| 方面 | 内容 |
| 历史意义 | 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 |
| 文学价值 | 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历史感 |
| 精神内涵 | 表现出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|
五、总结
“一剑寒光十四州”虽非出自《圆圆曲》,但在陈子龙的《秋日杂感》中,它承载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叹。通过此句,我们不仅能看到一位文人的家国情怀,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明代陈子龙《秋日杂感》 |
| 含义 | 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个人抱负难展的悲愤 |
| 用意 | 借景抒情,借物言志,体现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|
| 文化价值 | 反映明末社会现实,展现文人精神风貌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诗句在现代语境中的解读,也可结合当下社会背景进行延伸分析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