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与民由之古今异义】“与民由之”这一短语,源自古代文献,常用于表达统治者或领导者应顺应民意、与民众同甘共苦的理念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与民由之”的含义已发生一定变化,其用法和理解也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本文将从词义演变、使用场景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,并通过表格形式对古今异义进行对比总结。
一、词义解析
“与民由之”中的“与”意为“和、跟”,“民”指百姓,“由”有“遵循、依从”之意,“之”为代词,指代某种行为或方式。整体而言,该短语原意是“与百姓一同遵循某种方式或原则”,强调的是上下一致、共同行动的治理理念。
在古代,这一说法多见于儒家经典,如《孟子》《尚书》等,常用于描述仁政、德治的思想,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,顺从民意,施行仁政。
而在现代,“与民由之”虽仍保留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,但更多被引申为“尊重民意、顺应民心”的表达,有时也用于形容政策制定时考虑群众利益,注重民主参与。
二、古今异义对比
| 项目 | 古代用法 | 现代用法 |
| 含义 | 强调统治者应顺应民意、施行仁政,体现“以民为本”的思想 | 多用于表达尊重民意、关注民生、政策贴近群众需求 |
| 使用范围 | 多见于古代典籍、官方文告、儒家思想论述 | 多用于现代政治话语、媒体评论、政策宣传中 |
| 语体风格 | 正式、文言、带有道德教化色彩 | 较为口语化,贴近日常语言,更强调实际效果 |
| 情感色彩 | 带有理想主义色彩,强调道德责任 | 更具现实导向,强调可行性与群众满意度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古代场景:
- 孟子曰:“乐民之乐者,民亦乐其乐;忧民之忧者,民亦忧其忧。乐以天下,忧以天下,然而不王者,未之有也。”(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)
此句虽未直接使用“与民由之”,但其精神内核与“与民由之”一致,强调君主应与民同乐、同忧。
现代场景:
-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:“我们要坚持‘与民由之’的原则,推动政策更加贴近基层、贴近群众。”
- 新闻报道中:“某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民意,体现了‘与民由之’的治理理念。”
四、总结
“与民由之”作为一个传统政治理念,在古今语境中经历了从理想化到现实化的转变。古代更侧重于道德层面的倡导,强调统治者的责任与使命;而现代则更注重实践层面的应用,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对民意的尊重与回应。
尽管词义有所演变,但其核心精神——以人为本、顺应民意——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古代的“与民由之”,还是现代的“以人民为中心”,都是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导向。
附表:古今“与民由之”异义对比表
| 项目 | 古代 | 现代 |
| 词义 | 与民同理、施行仁政 | 尊重民意、政策贴近群众 |
| 语体 | 文言、正式 | 白话、通俗 |
| 应用领域 | 儒家思想、政治文献 | 政策宣传、媒体报道 |
| 目标导向 | 道德教化、理想治理 | 实际效果、群众满意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与民由之”虽字面不变,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。理解其古今异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概念在当代政治文化中的实际运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