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流击水中流是什么意思】“中流击水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中的“乘舲船余上沅兮,齐吴榜以击汰”,后被毛泽东在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引用: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在激流中勇敢搏击、不畏艰险的精神。
“中流”指的是河流的中央部分,水流最急、最危险的地方;“击水”则是指在水中奋力拼搏。因此,“中流击水”比喻在艰难险阻中奋勇向前,表现出一种英勇无畏、敢于挑战的精神。
一、含义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中流击水 |
| 出处 | 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、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 |
| 字面意思 | 在河流的中流击打水面 |
| 引申意义 | 在困难和挑战中勇敢前行,不惧艰险 |
| 精神内涵 | 勇敢、坚定、不屈不挠、敢于拼搏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人在逆境中积极进取、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 |
二、具体解析
“中流击水”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描述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、在最困难的环境中,依然能够保持斗志,奋勇向前。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成长中,也常用于形容团队、国家或民族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。
例如,在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中,人们常用“中流击水”来形容那些在风雨飘摇中挺身而出、力挽狂澜的人物和事迹。毛泽东在《沁园春·长沙》中写下的“到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,正是表达了对革命志士不畏艰险、勇于斗争的赞美。
三、延伸理解
- 文化背景: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感悟,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身意志的锤炼。
- 现代应用:如今,“中流击水”也被广泛用于激励人们在工作、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突破自我,迎接挑战。
- 情感色彩:整体带有积极向上的基调,传递出一种昂扬向上、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。
四、总结
“中流击水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的成语,它不仅仅是字面上的“在河中击水”,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时勇往直前、迎难而上的态度。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现代个体,都能从中汲取力量,激励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