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狗烹词语解释】“走狗烹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,原意是指在古代战争中,被驱使的狗(走狗)在战事结束后被烹杀。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:在成功之后,那些曾经帮助自己取得胜利的人,反而被抛弃、杀害或贬斥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领导者在功成名就后,对曾经忠诚、效劳的部下或助手进行清算或打击的行为,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批评色彩。
词语解释总结
| 词语 | 走狗烹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 |
| 原义 | 战时被使用的狗,在战后被烹杀 |
| 引申义 | 成功后抛弃或杀害曾帮助自己的人 |
| 用法 |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领导者的忘恩负义行为 |
| 情感色彩 | 贬义 |
| 使用场景 | 批评政治、职场、历史人物等中的背叛与无情行为 |
词语解析
“走狗”原本指的是被驱赶着去追捕猎物的狗,比喻被人利用、听命于人的下属或工具。“烹”则是烹饪、烹杀的意思。合起来,“走狗烹”形象地描绘了在完成任务后,这些“走狗”被抛弃甚至消灭的命运。
在历史上,许多帝王在建立政权后,为了巩固自身地位,常常会清除异己,其中包括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。这种现象在古代政治中屡见不鲜,因此“走狗烹”也成为了历史经验的一种概括。
举例说明
- 范蠡与文种:春秋时期,越王勾践灭吴后,重用范蠡和文种。但勾践称霸后,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文种,而范蠡则选择隐退。这一事件被视为“走狗烹”的典型例子。
- 朱元璋与开国功臣:明朝初年,朱元璋多次清洗功臣,如胡惟庸案、蓝玉案等,也被认为是“走狗烹”的现代体现。
总结
“走狗烹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。它揭示了权力斗争中常见的残酷现实——成功者往往对曾经的盟友心存戒备,最终导致悲剧发生。这个成语提醒人们,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,应更加注重信任与公平,避免重蹈历史覆辙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