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钻木得火汉语大词典】“钻木得火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最早见于《庄子·外物》:“钻木取火,未有不燧也。”该成语原意是指通过摩擦木头产生火花,从而取得火种。后来,这一成语被引申为通过努力、坚持和智慧,最终实现目标或获得成功。
在《汉语大词典》中,“钻木得火”被收录为一个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成语,其解释不仅包括字面意义,还涵盖了其象征意义和使用场景。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总结与分析。
一、成语概述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钻木得火 |
| 出处 | 《庄子·外物》 |
| 字面意思 | 通过摩擦木头产生火种 |
| 引申含义 | 通过努力、坚持、智慧获得成功 |
| 使用场合 | 多用于鼓励人坚持不懈,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|
| 词性 | 动词性成语 |
二、成语释义
“钻木得火”字面意思是通过不断摩擦木头,使其产生火花,进而点燃火种。这在古代是获取火的重要方式之一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个成语已经超越了其原始的物理意义,更多地被用来比喻:
- 通过辛勤劳动获得成果
- 强调过程的重要性,而非结果本身
- 体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结合
三、文化背景与影响
“钻木得火”不仅是古代先民生存智慧的体现,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勤”与“智”的推崇。在《庄子》中,这一成语常与“以火止火”等概念并用,表达一种哲学上的思考:即事物的发展需要顺应自然规律,同时也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。
此外,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,“钻木得火”也常被用来象征光明、希望和新生,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。
四、现代应用与启示
在当代社会,“钻木得火”被广泛应用于教育、职场和个人成长等领域,寓意着:
- 学习与工作中的坚持与积累
- 面对困难时的耐心与毅力
- 创新与探索精神的重要性
许多励志文章和演讲中都会引用“钻木得火”来激励人们不轻言放弃,相信只要持续努力,终将有所收获。
五、总结
“钻木得火”作为一条古老而深刻的成语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。它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借鉴的精神财富。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合作,都可以从中汲取力量与启发。
参考文献
《汉语大词典》
《庄子·外物》
中国传统民俗与文化研究资料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