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庄周家贫演化的一个成语是什么】庄周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、哲学家,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以《庄子》一书闻名于世,书中多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哲理。其中,“庄周家贫”这一典故在后世流传中,逐渐演化出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庄周家贫”出自《庄子·外物》篇。原文讲的是庄子因为家中贫穷,向监河侯借粮,但监河侯却以“我将得邑金,将贷子三百金”为由推脱。庄子对此感到失望,于是用“涸辙之鲋”的比喻来讽刺对方的虚伪和冷漠。
这个故事虽然不是直接引出成语,但从中可以引申出一个与“家贫”相关的成语——“家贫亲老”。
二、成语解析
| 成语 | 家贫亲老 |
| 拼音 | jiā pín qīn lǎo |
| 出处 | 《庄子·外物》 |
| 含义 | 指家庭贫困,父母年迈,需要照顾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表达因家境困难而无法实现某种愿望或承担责任。 |
| 近义词 | 家徒四壁、穷困潦倒 |
| 反义词 | 富贵荣华、家道殷实 |
三、成语演变与意义
“家贫亲老”虽非直接从“庄周家贫”中提炼而来,但在文学和文化传承中,人们常将其与庄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,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仍需承担家庭责任的无奈与辛酸。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家庭伦理的重视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与道德困境。
四、总结
庄周家贫的故事虽然主要出现在《庄子》中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,影响深远。通过这一典故,后人提炼出了“家贫亲老”这一成语,既表达了对家庭责任的重视,也折射出古代士人面对现实时的复杂心态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典故出处 | 《庄子·外物》 |
| 演化成语 | 家贫亲老 |
| 成语含义 | 家庭贫困,父母年迈,需照顾 |
| 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家庭伦理与现实压力 |
通过这一成语,我们不仅能看到庄子的思想深度,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真实情感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