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江之鲫什么意思】“过江之鲫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多,数量庞大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典故,带有形象生动的比喻意义。下面我们将从含义、出处、用法和常见误区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含义总结
“过江之鲫”原意是指过江的鲫鱼非常多,后引申为形容人多、事多、物多,常用于描述某种现象或群体数量庞大,甚至泛滥成灾的状态。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,语气较为正式,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,表示过多、过剩。
二、出处与来源
“过江之鲫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:“王丞相云:‘今之士大夫,皆过江之鲫也。’”这里的“过江之鲫”是比喻当时南渡的士族官员众多,后来演变为形容人数众多的成语。
三、用法与搭配
- 常用结构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使用。
- 常见搭配:
- “过江之鲫般的人群”
- “过江之鲫般的现象”
- “过江之鲫的游客”
四、常见误区
误区 | 正确理解 |
认为“过江之鲫”只用于褒义 | 实际上多用于中性或略带贬义,表示数量过多 |
误用为“过江之鱼” | 应为“过江之鲫”,“鲫”是特定鱼类,不可替换 |
不了解其来源 | 了解典故有助于更准确地使用该成语 |
五、总结
“过江之鲫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数量多的情况。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和情感色彩,避免误用。掌握其出处和常见搭配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。
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过江之鲫 |
含义 | 形容人或事物数量多,常带中性或略贬义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 |
常见搭配 | 过江之鲫般的人群 / 现象 / 游客 |
误区 | 误认为褒义、误用“鱼”、不了解来源 |
情感色彩 | 中性或略贬义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语言现象,可继续关注相关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