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凤歌笑孔丘是什么典故】“凤歌笑孔丘”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与文学的典故,讲述了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与一位隐士之间的对话。这个故事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的碰撞,也展现了孔子对理想与现实的执着追求。
一、典故来源
“凤歌笑孔丘”最早见于《论语·微子》篇。其中记载了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时,遇到一位名叫“接舆”的隐士。这位隐士以歌唱的方式讽刺孔子的理想主义,认为他不识时务,劝他放弃仕途,归隐山林。
接舆唱道:“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!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已而已而,今之从政者殆哉!”意思是:凤凰啊凤凰,为何你的德行如此衰败?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,未来的还可以改变。算了算了,现在从政的人都是危险的!
这句话表面上是赞美凤凰,实则是在讽刺孔子。因为“凤”象征高洁、有德之人,但此时却遭遇困境,暗示孔子的理想在乱世中难以实现。
二、典故含义
“凤歌笑孔丘”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。它反映了以下几点:
1.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:孔子坚持仁政理想,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难以实现。
2.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差异:道家主张隐逸、顺应自然,而儒家强调入世、救世。
3. 对人生选择的思考:面对乱世,有人选择出仕,有人选择归隐,这代表了不同的人生价值观。
三、总结对比表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论语·微子》 |
主要人物 | 孔子、接舆(隐士) |
出现背景 |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,被围困于陈蔡之间 |
接舆所唱内容 | “凤兮凤兮,何德之衰……” |
典故寓意 |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、儒道思想的对立 |
文化意义 | 反映古代士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与反思 |
四、结语
“凤歌笑孔丘”虽然简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对孔子个人命运的写照,更是对整个时代精神的反映。通过这个典故,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理想、现实、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,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