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无入而不自得意思】“无入而不自得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,原文为:“君子有诸己,而后求诸人;无诸己,而后非诸人。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。孝者,所以事君也;弟者,所以事长也;慈者,所以使众也。《大甲》曰:‘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自身修养完备,就不会在任何处境中感到不安或不得其所。
一、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强调的是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处世态度之间的关系。它表达了一种无论身处何种环境,都能保持内心平静、安详的状态。这种状态来源于个人品德的完善和内心的坚定。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良好的德行,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,都能够从容应对,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动摇。
这句话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理念,即只有先修好自身,才能影响他人、治理国家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礼记·大学》 |
| 原文 | “无入而不自得焉。” |
| 字面意思 | 没有进入某种境地而不能自得其乐。 |
| 引申含义 | 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满足。 |
| 核心思想 | 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,认为只有自身修养到位,才能应对各种处境。 |
| 儒家意义 | 体现“修身”是“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基础。 |
| 现代启示 | 面对困境时,应注重内在修养,保持心态平和。 |
| 类似语句 | “知足常乐”、“宠辱不惊”等 |
三、结语
“无入而不自得”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,也是现代人面对复杂社会的一种生活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自在源于内心的修养与坚定,而不是外在条件的改变。只有不断修炼自己,才能在风雨中安然自得,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