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毛不拔的基础解释】“一毛不拔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吝啬、小气,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常用于批评那些在金钱或资源上极度节省、不愿付出的人。
成语释义
- 字面意思:一毛不拔,字面上是指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下来,比喻极度吝啬。
- 引申含义:指人非常小气,不愿意花费任何一点钱或资源,甚至在必要的时候也拒绝帮助他人。
- 使用场合:多用于批评别人过于节俭、不愿分享或帮助他人。
一毛不拔的详细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 
| 成语名称 | 一毛不拔 | 
| 拼音 | yī máo bù bá | 
| 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一毛不拔,无所爱惜。” | 
| 含义 | 形容极其吝啬,连最小的代价都不愿付出。 | 
| 近义词 | 吝啬鬼、铁公鸡、小气鬼 | 
| 反义词 | 大方、慷慨、豪爽 | 
| 使用场景 | 批评他人过于节俭、不愿分享或帮助他人 | 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书面语 | 
| 例子 | 他平时从不请客吃饭,真是个一毛不拔的人。 | 
成语背后的文化意义
“一毛不拔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吝啬的成语,它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节俭”的重视。在古代,节俭被视为美德,但过度节俭则被看作是吝啬的表现。因此,“一毛不拔”既是对行为的描述,也是对道德的一种评判。
在现代社会中,虽然人们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,但“一毛不拔”依然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批评某些人过于抠门、不愿投资或帮助他人时。
总结
“一毛不拔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寓意深刻的成语,用来形容极度吝啬的人。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,也在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频繁出现。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的评价,同时也提醒我们适度节俭与大方之间的平衡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