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罕辞玉原文及意思】在古代文献中,有许多关于君子风范和道德操守的故事,其中《子罕辞玉》便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典故。它出自《左传》,讲述了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子罕拒绝接受他人赠送的宝玉,体现出他廉洁自律、不贪图富贵的高尚品德。
一、原文
> 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:
>
> “宋人或献玉于子罕,子罕弗受。曰:‘我无欲,子之玉,非吾有也。’”
二、译文与意思
| 原文 | 译文 | 意思 |
| 宋人或献玉于子罕 | 有人从宋国送玉给子罕 | 表示有人将宝玉送给子罕 |
| 子罕弗受 | 子罕没有接受 | 子罕拒绝了这份礼物 |
| 曰:‘我无欲,子之玉,非吾有也。’ | 他说:“我没有贪欲,你的玉,不是我的。” | 子罕表达自己清廉自持,不贪图财物 |
这段话的意思是:有人把一块玉送给子罕,但子罕没有接受,并说:“我没有贪心,你的玉不属于我。”
三、总结
“子罕辞玉”是一个体现儒家“克己奉公”思想的经典故事。子罕作为一位贤臣,面对外物诱惑时能够坚守本心,不为所动,展现了极高的道德修养。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尊敬,也为后世树立了廉洁自律的榜样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君子,不因外界的诱惑而动摇内心的原则;不因物质的吸引而丧失操守。
四、表格总结
| 项目 | 内容 |
| 故事出处 | 《左传·襄公十五年》 |
| 主角 | 子罕(春秋时期宋国大夫) |
| 故事内容 | 有人送玉给子罕,他拒绝并说明原因 |
| 核心思想 | 廉洁自律、不贪图外物 |
| 启示 | 面对诱惑,应坚守本心,保持操守 |
通过“子罕辞玉”的故事,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,以及中华文化中对于“德行”的高度重视。这种精神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