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引喻失义的义的意思】“引喻失义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若事之不济,此乃天也,安能复为之下乎?”后人常以“引喻失义”来形容引用比喻时未能准确表达原意,导致误解或偏离本义。
在“引喻失义”中,“义”的含义是指“意义”或“本意”。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在引用某个比喻、典故或话语时,如果理解有误或使用不当,就会造成“引喻失义”的情况。
“引喻失义”中的“义”指的是“意义”或“本意”,即被引用内容原本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。在使用比喻或引用他人话语时,若不能准确把握其本意,就容易产生误解或曲解,从而导致“引喻失义”。
表格说明:
| 词语 | 含义 | 解释 |
| 引喻 | 引用比喻或典故 | 指借用他人的说法、例子或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|
| 失 | 丧失、偏离 | 表示没有做到应有的效果,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|
| 义 | 意义、本意 | 指被引用内容原本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|
| 引喻失义 | 引用比喻或典故时未能准确传达其本意 | 导致误解或曲解原意的现象 |
实际应用举例:
- 在写作中,若引用古文却未正确理解其背景和含义,可能造成“引喻失义”。
- 在教学中,若教师讲解不准确,学生也可能因“引喻失义”而产生错误的理解。
- 在辩论中,若一方错误引用对方观点,也可能被视为“引喻失义”。
因此,在语言表达中,准确理解和恰当使用比喻与典故是非常重要的,避免“引喻失义”才能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