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全文翻译】一、
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。其中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出自《论语·为政》篇,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回顾与感悟。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,从此开始了他不断求知、修身、治国的道路。
本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重视,也反映了儒家“学以成人”的思想理念。通过翻译和解析,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,并结合现代生活进行思考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 | 孔子说:“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。” |
| 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 | 三十岁能自立;四十岁不再困惑;五十岁懂得天命;六十岁能听进不同意见;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规矩。 |
三、内容解析
1. 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
- 这是孔子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顾。十五岁是一个人开始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,孔子在此时确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。
- “志于学”不仅是学习知识,更是追求道德修养和人生理想。
2. “三十而立”
- 指人在三十岁时应具备独立的人格、稳定的职业和明确的人生方向。
- 强调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结合。
3. “四十而不惑”
- 表示人在四十岁时已经能够明辨是非,不再被外界干扰。
- 是一种智慧和成熟的体现。
4. “五十而知天命”
- 意思是人到五十岁,明白天命的安排,接受命运的安排,但仍积极进取。
- 包含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。
5. “六十而耳顺”
- 表示人到六十岁,能够平和地听取各种意见,内心安宁。
- 是一种豁达与包容的心态。
6. 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
- 七十岁的时候,可以随心所欲地行动,但不会违反礼法。
- 说明一个人经过一生的学习与修养,达到了内外统一的境界。
四、现实意义
这段话不仅仅是孔子个人的经历,更是一种人生阶段的象征。它鼓励人们在不同年龄段树立目标、培养品格、提升自我。现代社会中,虽然环境变化迅速,但“立志于学”“修身齐家”的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
- 青年阶段:应注重学习和积累,打好人生基础;
- 中年阶段:应坚定信念,承担社会责任;
- 老年阶段:应保持豁达心态,安享晚年。
五、结语
“子曰: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”不仅是孔子的个人宣言,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长与学习的重要启示。通过了解和思考这段话,我们可以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前行的方向,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