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子罕的原文与翻译】《子罕》是《论语》中的一篇,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面对财富、权力、道德选择时的态度和言行。本文将对《子罕》篇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附上相应的白话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
《子罕》篇共28章,内容涉及孔子对仁德、礼制、君子之道的阐述,以及他对学生如颜渊、子路等人的教导。文章强调了“君子固穷”、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等思想,体现出孔子对道德操守的重视。
本篇语言简练,寓意深远,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白话翻译 |
| 子罕言利,与命与仁。 |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,他所强调的是天命和仁德。 |
| 颜渊问仁。子曰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 | 颜渊问什么是仁,孔子说:“克制自己,使言行符合礼就是仁。” |
| 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 | 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,那么天下都会归于仁道。 |
| 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 | 实行仁德靠自己,难道靠别人吗? |
| 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 | 君子要求自己,小人要求别人。 |
| 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 | 不到他努力想明白却还不能的时候,我不去启发他;不到他想表达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,我不去引导他。 |
|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 | 如果教他一个角落,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,我就不再重复教他了。 |
|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。 | 我没见过像爱美色那样爱好德行的人。 |
| 吾有知乎哉?无知也。 | 我有知识吗?没有知识啊。 |
| 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。 | 有个粗俗的人来问我问题,我心中空空的,毫无所知。 |
| 愧乎!吾无适也,亦无莫也。 | 羞愧啊!我没有固定的喜好,也没有特别厌恶的东西。 |
| 予欲无言。 | 我不想说话了。 |
| 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 | 天说什么呢?四季照常运行,万物自然生长,天又说什么呢? |
| 匍匐而行,不以为耻。 | 跪伏在地上行走,也不觉得羞耻。 |
| 仁者,爱人。 | 仁者,就是爱人。 |
| 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 | 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、尊敬兄长,却喜欢冒犯上级的人很少;不喜欢冒犯上级,却喜欢作乱的人,从来没有过。 |
| 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 | 君子注重根本,根本确立了,道就自然产生了。 |
| 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 |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: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?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?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? |
| 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 | 三个人同行,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。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,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反省改正。 |
|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 |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,三十岁能自立,四十岁能不迷惑,五十岁懂得天命,六十岁能听进不同意见,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。 |
| 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 | 聪明的人不困惑,仁德的人不忧虑,勇敢的人不恐惧。 |
| 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 | 君子心胸宽广,小人常常忧愁不安。 |
| 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 | 聪明的人喜欢水,仁德的人喜欢山。聪明的人活跃,仁德的人沉静。聪明的人快乐,仁德的人长寿。 |
| 君子和而不同,周而不比。 | 君子讲求和谐但不盲从,团结而不结党营私。 |
| 巧言令色,鲜矣仁! | 花言巧语、面容伪善的人,很少有仁德的。 |
| 里仁为美。择不处仁,焉得知? | 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是美好的。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,怎么能算有智慧呢? |
| 君子怀德,小人怀土;君子怀刑,小人怀惠。 | 君子思念仁德,小人思念土地;君子思虑法度,小人思虑恩惠。 |
| 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。 | 君子明白道义,小人明白利益。 |
三、结语
《子罕》篇虽短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它不仅展现了孔子对仁德的追求,也反映了他对教育、修身、处世等方面的思考。通过阅读与理解这一篇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,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践行“仁”与“礼”的精神。


